上海市IT青年前沿学术报告会“AI伦理道德:智能化软件技术的新挑战”成功举办
时间:2020-01-22点击量:
2020年1月16日下午,全球十大赌钱软件app青年工作委员会在复旦大学(邯郸校区)逸夫楼一楼圆桌会议室圆满举办了以“AI伦理道德:智能化软件技术的新挑战”为主题的上海市IT青年前沿学术系列报告会。来自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东政法大学、上海科学学研究所等科研单位的30多位专家学者出席报告会。报告会由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副院长、青工委主任彭鑫教授主持,报告会执行主席还包括青工委副主任王昊奋、通讯委员王祥丰。
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瞿晶晶博士对全球视角下的人工智能伦理与治理进行了分析。瞿博士认为“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具有全球性,很难形成以国家为界的封闭式治理。人工智能发展可能引发的诸多社会挑战和潜在风险亟需全球共同应对。在此背景下,全球各政府都在争先探索制定人工智能伦理准则,并且在人工智能伦理治理上相继放出大招,以期掌握人工智能伦理与治理的国际话语权。人工智能伦理已经成为了国家间创新角逐赛的重要战略利器”。瞿博士所做的报告针对全球发布的人工智能伦理报告以及治理举措和方法上进行系统介绍,为我国人工智能伦理治理提供参考依据。
复旦大学卢暾博士做了题为《全球十大赌钱软件app》的分享。算法偏见是AI伦理道德中一个核心问题,卢老师从HCC的角度解读了学界对偏见的各种定义,总结了偏见研究的不同角度、指标和平台,并指出算法偏见是社会与技术深度交织的产物,需要结合计算科学与社会科学,融合定性与定量的方法展开全方位的研究;然后通过包含类人偏见的语义学、在线社区中的投票偏见、业界提升机器学习系统公平性,以及算法公平性感知等四个典型实例详述了学界的最新研究成果,最后从数据、模型与系统,以及结果输出等方面讨论了避免算法偏见的设计启示和方法思考。
上海交通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副院长宋海涛博士介绍了上海人工智能产业协同创新发展的情况,包括上海市以及上海交通大学在人工智能产学研合作方面的重点发展方向、企业合作布局、创新企业孵化、试验基地建设等方面的情况。
华东政法大学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指数研究院院长高奇琦教授讨论了人工智能治理的若干问题。高奇琦教授认为,人工智能治理的一个元问题是,是否应该给予机器的主体性。当然,这里要区分弱人工智能和强人工智能。目前是否给予机器主体性这一问题似乎并不显著,但未来这是人工智能治理当中的元问题。目前很多专家都已经确认了通用人工智能发展的时间表,大概在未来30年到100年左右的时间内,通用人工智能在许多方面都会超过人类。未来在人工智能立法等一系列问题上都会涉及到这一元问题。
同济大学卫志华教授以“深度学习新进展及其潜在的伦理问题”为题报告了最新研究进展。伟教授介绍了近几年深度学习技术在计算机视觉领域和自然语言领域的最新进展、相关技术的演化过程以及在工业界的应用现状,讨论了深度学习领域进一步的研究方向。同时从这些新技术在工业界应用的情况分析了潜在的AI伦理问题,呼吁工程技术人员不仅要运用新技术解决实际问题,还要通过技术手段限制新技术可能给人来带来的危害。
本次报告会邀请了华东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副院长、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指南编制专家组贺樑教授,上海科学学研究所科技与社会研究室主任、上海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专家咨询委员会秘书处王迎春研究员参加并指导。